4月24日下午,78级中文系校友、福建省记协主席、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蔡小伟做客我校胡瑗大讲堂,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具体案例,带领我校师生共同领略优秀新闻作品的魅力。
蔡小伟结合个人经历,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新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与关键地位。他勉励同学们保持新闻理想和新闻激情,表示新闻是择一业终一生的职业,长江韬奋奖是许多媒体人一生的追求。他介绍,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作品和人物最高奖,由全国记协主办,在每年刊播的数亿条新闻作品中,获奖作品只有380件。
蔡小伟结合新华日报系列报道《国旗漫卷,初心永恒 我们的五星红旗》、人民日报的报道《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内蒙古电视台系列报道《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等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体现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典型社会热点;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统筹兼顾新闻作品和应用服务类新闻产物,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要求。
蔡小伟表示,要创作出好作品,需要努力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件好的新闻作品,至少应该具备六个维度:高度、速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温度,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践行“四力”来获得。他结合新华社《领航》、人民日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福建日报《魏则西事件下的污名化狂欢要不得》等获奖作品,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带领大家学习“当好记者、写好新闻”的方法。
蔡小伟认为,锻炼脚力、磨炼眼力、锤炼脑力、历练笔力,这不仅指明了媒体人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同时也是媒体人应有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媒体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加强知识储备,培育创新思维,让新闻报道有温度、有大局视野、有深度内涵,并且能够有社会传播度。
讲座最后,我校同学与蔡主席进行了交流互动,他详细回答了对于如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保持思想性和感染力的的平衡等问题。
人文学院的施逸周同学表示,本次讲座让她印象深刻:“蔡老师的讲解让我感受到,在新闻写作中,要善于捕捉典型的细节,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学校通讯社社长黄子窈同学表示:“本次讲座让我意识到,新闻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理解并尊重多元,新闻作品引导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更全面地看待生活,更尊重每一个生命。”
学生记者:王怡婷、沉鑫慧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版权所有:9I果冻制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