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文化嘉宾郦波教授做客我校胡瑗大讲堂。围绕“书之法,天之道”这一主题,郦波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的谈吐,将汉字的内涵、书法的艺术及其蕴含的“天之道”的哲学精神娓娓道来,带领师生们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殷墟甲骨和早期的陶器纹路中可以发现,当时已经在使用软的书写工具。所以毛笔产生的时间非常早,至少在战国甚至在殷商时期,一定有早期的毛笔出现。”郦波教授通过对东西方早期书写工具的比较,剖析了东西方的文字差异和文化差异。在2700年前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出现了鹅毛做的笔。但与中国相反,西方用硬杆,东方用软毫,西方创制了硬笔的书写方式,东方则用软笔。郦波教授表示:“有了语言文字,才有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对于印欧语系的字母,硬笔容易书写而且好看,但只有中国的书法形成了艺术。”
艺术是什么?郦波教授从构字造字的角度阐述了对艺术内涵的见解,表示汉字堪称“一字一文化,一字一历史,一字一价值”。“艺”字的繁体形式“艺”来源于甲骨文,原意是手持树枝在土地上种植。而汉字能成为一种艺术,和其书写工具密不可分。“笔”字的繁体形式“笔”,“聿”原意是手拿笔在书写。“湖州是书法之乡,有着名的湖笔,有赵孟頫纪念馆,善琏镇蒙公祠每年会举办祭祀大典,纪念创制毛笔的祖先蒙恬。”郦波教授表示,自己参观了湖州的赵孟頫纪念馆和中国湖笔博物馆,深有所感。他讲解到,蒙恬将毛笔的毛归在笔管内,对所用毛的材质也作出了重要改进,脱去油脂,使其更加吸墨,这是蒙恬作出的重要贡献。赵孟頫出身宋代皇族,是“楷书四大家”中唯一一位唐代以外的书法家。
湖州和书法艺术渊源很深,“书圣”王羲之也曾在吴兴(即今湖州)任职。王羲之书法的最高境界“入木叁分”,是硬笔书法无法达到的。软笔书法之所以能够“入木叁分”,郦波教授表示,其核心在笔法。郦波教授讲解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四种笔法“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并分析了其蕴含的核心和灵魂。“屋漏痕”看似不着痕迹,其实自有内在的布局、章法和笔力。书法之道,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汉字,正是由格律音韵、墨法笔法、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而成为一门艺术,这也体现了华夏文明的“道”。
“华夏文明属于原生文明,从古延续至今而没有断裂,原因就在于华夏文明基于汉字得以传承。汉字的底层逻辑是高维度的,它蕴含着‘天之道’——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老子《道德经》中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郦波教授讲授了中国古代哲学把“天”人格化的过程,并结合古今中外的案例,分别阐释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之道”和“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郦波教授表示,在当今时代,我们的信心从汉字中来,从书法中来,从华夏文明的“道”中来。“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只要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便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国家如此,民族如此,个体也是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在提问环节,我校学生就跨专业学习和诗歌研究等问题与郦波教授进行了交流。郦波教授热情而幽默地进行了答疑解惑,他结合考据学、文献学的学科的案例,表示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将自己与时代密切相连,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研究诗歌要由浅入深,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而要逐步探索诗歌中更广阔的意蕴。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婷婷同学表示:“郦波教授的讲解让我了解了汉字更深层的意义,体悟到了汉字的重要性。汉字的魅力是无限的,是许多祖先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来自人文学院的达浒昌同学谈到:“郦波教授将书法之‘道’升华为‘天之道’,并且引用了古今中外的许多生动案例,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让我对汉字的起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生记者:陈奕璇、陆伊 摄影:程大宇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版权所有:9I果冻制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