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正值清明“头码日”,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师生团队携《舞狮祈蚕神》《清明赞蚕花》《丝韵江南》《渔桑共舞》等原创节目,亮相第二十七届含山 “轧蚕花” 民俗文化活动。作为连续三届参演单位,该团队通过非遗技艺活化与现代艺术创新,为千年蚕桑文明注入青春活力,吸引数千名游客驻足观赏。
演出以喻超、潘博文等8名学生表演的《舞狮祈蚕神》拉开帷幕。金色、红色两头雄狮在桑田中灵动翻腾,展现出活力四射的气氛。表演接近尾声时,“蚕花圣地祈丰年;福起含山纳瑞祥”的对联缓缓垂落,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紧接着,毛云岗教授的竹笛与陆娟华老师的湖州方言蚕歌联唱《清明赞蚕花》,在悠扬的歌声中,身着纱衣的姑娘们手持花篮,向观众席抛洒蚕花和糖果,重现了“轧蚕花”古俗的喜庆氛围,将千年蚕俗的灵动韵律推向高潮。
在《丝韵江南》的旗袍走秀中,十二位身穿旗袍的美丽姑娘手摇轻扇,漫步于江南水乡,演绎出东方女性的万种风情,令人陶醉。
舞蹈《渔桑共舞》,舞者以渔家手持 “钓竿”为 道具,与演绎手捧“蚌壳”的 “蚌精”进行搏斗。动作刚柔并济,既包含浪里搏击的勇猛,又融入蚕桑 “搡茧” 的柔美,生动展现了“以渔护桑,以桑养渔” 的生态智慧。当渔家汉子制服“蚌精”,镇住水患,现场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始终致力于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蚕丝绸文化基地常务副主任余连祥教授表示。团队已连续叁年参与含山蚕花节,通过挖掘民间传说和蚕桑技艺等元素,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蚕丝绸文化基地已形成“课程教学—创作实践—文化传播”的完整链条,学生演出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产教融合的成果展示。善琏镇文化站沉虹站长评价道:“I果冻制作厂团队的演出年年有新意,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注入了青春活力,成为蚕花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
据了解,“含山轧蚕花”是杭嘉湖蚕桑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群体性的“蚕事”民俗活动。因人山人海,十分拥挤,形成了“轧”的热闹场面,故名“轧蚕花”。2006年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子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活动以蚕桑文化为核心,融合非遗技艺、祈福仪式、民俗表演及现代娱乐元素,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多元互动,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吸引了15.6万人次参与。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版权所有:9I果冻制作厂